梅子涵《永远的木偶》

这篇书评介绍了梅子涵对《永远的木偶》的观点。文章强调了匹诺曹故事的跨代吸引力,以及作者卡洛·科罗迪的天才,将教育与趣味相结合,为儿童文学树立了榜样。作者认为匹诺曹是一个典型的孩子,而不是坏孩子,他的缺点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此外,作者批评了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将非人物化简化为人物的趋势,认为真正的童话应该保留其不是人的特性,从中获得幽默和趣味。

马来西亚全国班级读书会得奖作品

孔融大逆不道?

最早这样放厥词的不是别人,是孔老夫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孔文举先生。据称,他曾对忘年之交祢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祢衡因此赞他“仲尼不死”,孔融也回应说祢衡是“颜回复生”。可是,万料不到的是,二人这番惺惺相惜的交谈,却为路粹所引用,在写奏章告发孔融时,把这条 “大逆不道,宜极重诛”的罪状写了进去。可怜孔融还真因此被杀,并牵连了妻子与两名无辜的稚子。

孔融当真大逆不道么?

汉代女人可再嫁么?

汉代女人可再嫁么?
文/黄先炳博士

‘Bolehkah wanita Dinasti Han berkahwin semula?’ oleh Dr. Wong Sien Biang.

即使是文学作品,汉代也没有“失节”之说。例如曹氏纳甄氏一节,《三国演义》三十三回便写“曹丕乘乱纳甄氏”,把曹丕如何见色起心,袁绍妻子刘氏为了保命,在儿子袁熙未死的情况下,便“愿献甄氏”给曹氏。

汉代女性的节义观

汉代女性的节义观
文/黄先炳博士

“Konsep berurusan dengan orang ramai wanita Dinasti Han” oleh Dr.Wong Sien Biang.

妇人竟然因为害怕背上“不义之名”,没有面目见兄弟国人,而投火而死。这种害怕违背社会的绝对伦理,将他人的目光与指责视为比死更难于忍受的耻辱的想法,就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约束。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