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他会打开一扇窗”,后来我发现再好的教材如果老师不会用,一切还是归零,起不了作用。于是,我减少批判教材,转而注重怎样用教材。我因此提出“文本对读”的方法。“比较”本是学习的好方法,在对比中,才能感受到优劣。如果是单向传递信息,往往出现的就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说得再好,学生也未必感受到。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对读两个不同版本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他们更能“感受文字的功能和魅力”。
阅读若是手段,教材就不过是个例子①,用以教词语。因此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不是重点,规范就好了。有些教师会教学生赏析课文,不过大多限于欣赏优美的句子。只要用上积极修辞的,就是含金量高的句子,值得传颂,有感情朗读、誊写、背诵是必须的。
这一套教学横跨近三十年,影响了几代人。我们该反思的是这样的教学是母语教学吗?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此而提高?语文基础就此扎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因此爱上华文吗?上了中学,去除了“必修”的镣铐,他们还会继续修华文吗?
十年不变,指的是对理想的坚持,长时间经营而不知疲累,不轻言放弃,且始终抱有初心。行动上,却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次,重复性操作。
从事教育的人,对此更加要保持敏感。日新月异的今天,五年便可造就一代学子,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都不断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乃至教育方法,又岂能停留在过去?
教育是动态的,我们不能不与时并进。PISA深具远见,测量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看的是该国15岁少年的阅读力。他们认为阅读素养才是决定个人成就。乃至国家发展的关键。
华小华文做出了适当的调整,给学生及早进入阅读,而不是停留在过去,教材只为了教知识。如果您对印象依然是教课文时,老师会问词语的意思,习写生字,用词语造句,誊写优美句子,回答理解题,说出价值观,对不起,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果这要进入阅读,读长文是免不了的。要促进阅读力,文章的好坏是关键,不是长短。我15岁读完110万字的《倚天屠龙记》,却看不下课本中110字的校园小故事。因为前者激发我内在的阅读动机,后者却味同嚼蜡,毫无趣味。课文只是为了教语文知识,就不必太长。长期下来,我们的学生只能看短文,写篇500字的短文,就要提醒大家“文长慎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