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大数据

黄先炳
2022年3月21日

“官渡之战,风云变幻!曹操、蜀汉,哪些虚哪些实?在还未报名此课程之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这些都是什么?两个字:不懂。……那天听完黄博士的讲座后,竟然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怎一个感字了得呢?感恩!借助科技可以当学生真幸福。”①

在邮箱中看到上述的分享时,觉得写得还完整,便转给“法情学堂”的后台组看看。他们却发现写这段文字的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大家不禁赞叹这小朋友有着怎样的阅读量,才可以如此书面表达。大家顿觉一切的努力,值了!

创设法情学堂,开办中文母语课堂,是在贯彻我们的教育理念。现代学生需要大数据,唯有在不断的接收比较有系统的新知识下,见闻才会增广,视野因此打开。视野一旦开阔,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因而会主动去探寻更多的知识。相比起被动式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

这个理念的建立是从AI的发展得来。早前科学家开创了语音识别系统,但若非人们发音标准,机器将一筹莫展。要人类依据机器的标准学习是不实际的。大数据让一切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像科大讯飞,他们在制作语音识别时,先录制中国各地不同人的发音,以此来辨识声音,而不是用规范来限制人类②。

大数据如何被处理(process)是科学上的问题,就像人脑如何处理信息一样,不易理解,却是事实。没有大数据,科技无法突破,人类的学习也受到局限。今日的儿童,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学习内容也越发狭窄。他们的世界往往局限在电玩,知识受限于考试范围,五千年文化遗产早变成博物馆的陈列品。

孔孟老庄、诗书礼乐、有为无为、真空妙有,仿若镜花水月,熟悉却又陌生。于是一场家庭纠纷、一个无聊的创作、一个戏子的行为,也会搅乱一池春水,激起无限涟漪。

“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数据铺垫,有事发生时才想调动脑子的知库,真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我非常希望社会可以有更多人努力,给新生代提供大数据,给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资源。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1/2022

注:

① 文字有稍微润饰,原文可参看法情学堂脸书主页

② 杨澜在2015年拍摄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2017年播出,深获好评。她是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探讨新科技,我从中学习良多。以下这个剪辑是谈语音辨识的:youtubelink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