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教育不是应试

郭史光宏
2022年2月9日

教育界存在着一个既诡异荒谬,却又稀松平常的现象。

会议上,校长会师,谈论的总是去年的UPSR成绩如何如何,今年的展望又如何如何;课程中,教师聚首,话题也离不开去年手下出了多少个A,今年又有多少潜在的A。成绩拔尖者春风满面,侃侃而谈,传授应试绝招;成绩不如人者低头静听,将绝招默默记下,下定决心在自己学校复制成功。

此刻的他们热血沸腾,内心颇有几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打算好好在学校大干一场,誓要让今年的UPSR更上一层楼。接着,一个个会议召开,商讨如何提升UPSR成绩;一项项课程举办,传授教师应试教育的秘诀;一场场讲座展开,教导学生如何有技巧地回答UPSR试题。

学校的活动,以UPSR为轴心。能马上见效的,办!不能立竿见影的,慢!于是,补习时间越来越长,模拟练习越来越多,课外活动越来越少。师生一起卧薪尝胆,咬紧牙根,期盼着放榜日的春暖花开。

校长用心吗?用心。教师积极吗?积极。学生认真吗?认真。然而,即使用心、积极、认真,即便真的在UPSR扬眉吐气、硕果累累,就表示我们的教育工作成功了?就表示,我们无愧于“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有没有一种可能,UPSR意气风发的背后,我们却离教育更远了?

宏观来说,UPSR是全国统一考试,是用同一把尺来度量背景各异的无数学生。这样的一把尺,真能做到客观与公正?微观来看,从拟题、应考,到批卷、定标,其中充满无穷变数,包括试题的有效性、考生的应考状态、考官批卷的标准性等等。最终出现眼前的成绩,真能准确标示考生的真实水平?

应当认清,考试只是国家评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术水平、探测国家教育概况的一种工具。它并不完美,并且存在许多无可避免的缺陷,甚至可说,它只是一种无可奈何、别无选择下的选择。考试,充其量只能是“教学的参考之一”。它不该是“教学的主要参考”,更不能是“教学的唯一参考”。教育绕着考试转,肯定要出问题的。

应试教育下,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用心、认真的教师。教书三十载的中国教育家吴非写过一段让我读来惊心动魄的文字,“相当一批教师一生中知识水平最高的时期,就是刚刚毕业的那几年,面包刚刚出炉,‘色香味形’俱佳。而由于应试教育的熏染,很多教师在繁重的重复劳动中疏于学习,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对他没有吸引力,他已经成为庞大的考试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在教学方面,他只要带两轮教学,那些经验和技巧足以应付低水平的中考和高考。于是,他很可能停滞徘徊在起点附近,不思进取;而僵死落后的评价机制会很快给他带去显性的利益。在那样一种状态下,初出茅庐时的教育理想很快消磨殆尽,教学激情随之消磨一空,更不用说什么教学风格了,偶尔有过的那一点课堂魅力不过是昙花一现。”

回到现实,我们是否能完全无视考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太实际。然而,我还是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蔑视考试。应试技巧要教,但不能只教应试技巧;模拟练习要做,但不能只做模拟练习。我们要有“教育梦”,要知道考试只是过程,孩子的成长才是目的。眼前的成绩只是幻影,人生的幸福才是真实。

人文学者钱理群教授曾以两句话形容一个人最合理的生存状态:“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希望师长们也能如此,在现实的应试洪流中能站稳脚步,生存之余时刻铭记“教育”的精神,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是点灯人!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8.3.2013

分享: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