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黄先炳:注意习惯的培养

黄先炳
2022年1月10日

常听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而不是传授知识。

可是什么才是该传授的品德呢?礼、义、廉、耻?还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四维八德是固有的道德,还是人生的必须?昔日的忠,今日可能变成愚,并非绝对。再说这些名相个别讲还说得通,但并列时是否产生矛盾?历来小说和电影最喜欢的题材就是揭示这种矛盾,忠孝不两全,忠义不并存,在在冲击我们脑细胞。

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人生目标和成就,常以他们的“道德文章”来概括。所以“文以载道”是正规,文章的作用就是传承道德。历经数千年仍不衰,可见“道德”本来就是不固定的。

我们批判现今年轻人不孝,更要立法规定子女反哺。我们或因此慨叹世风日下,但“父母无恩”的论调据传出自孔子二十世孙孔融①。胡适和李敖都曾以这为课题,议论父母恩②。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制约会有不同,道德价值观也必然有差异。强行把一种价值观灌输在新生代身上,不但如泥牛入海,而且恐还适得其反。不信?您叫今人守孝三年,叫大众服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看看是否可行。

与其说,不如做。道德发自良好的习惯,习惯是靠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身为老师或家长的尤其要注意以身示范。儿童的学习,占据最大比例的其实就是模仿,模仿身边人的做法。

旁落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优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乃至纵容他们的言行,是最坏的示范。只给孩子看美好的,不让他们认识坏的,是在训练绵羊,日后狼虎不辨,至死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只让孩子学会赞美,不启动理性思维,不具辨识能力,不学习如何批判,是在训练鹦鹉说话,话语只是自然的反应,不是发自内心。

大人吃不了苦,爱埋怨;人事上处理不好,却好挑拨是非、爱离间;行事上又好弄虚作假,这些负面行为,孩子看了,很快就“青出于蓝”。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以身示范,让孩子从模仿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扎好基础,日后才能转知识成智慧,踏实生活。

培养孩子良好的处事态度,辩证的思维习惯,比灌输道德价值会更有意义。

注:

① 参阅“吾所好者·走近古人“系列之《孔融大逆不道?》

②胡适的论述可参看此链接,李敖的则是这个

《星洲日报·东海岸》07/11/2021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