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大陆给六年级学生上《草船借箭》①。整堂课“没有学生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没有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没有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也没有学生精彩的课堂发言。”②
我略述了故事的梗概后,便让学生细读课文,各自写出一道他对课文感困惑的问题。过后他们在小组中讨论,尝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小组要从中选出一个他们认为最“好”的问题,也就是阅读课文和讨论后仍无法回答的问题。问题要贴堂,然后全班一起讨论。这时候有老师的参与了。从中,我们再挑出最“好”的问题。
个人提的问题,在小组中往往得到解答。如“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曹操调动六千弓箭手,为什么却有一万人射箭?”贴堂的题目也有一些是他组回答得来的,例如“周瑜给诸葛亮十天造箭,为什么他只要三天?”但也有一些是难以回答的,如“为什么鲁肃要帮诸葛亮?”
针对没有办法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回答的问题,我让他们阅读原文。他们就如我设想的一样,可以从原文找到答案。原来改写疏忽了重要的情节,造成了破绽③。我这样布置教学,除了想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提高阅读力,也想让他们亲自感受到“阅读经典”的重要。经典是一座座高山,要善于从中汲取养分。④
我的课,还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艘草船承载五六千支箭,怎么还说离去时是‘船轻水急’呢?”这是一个好问题!我顺势带出“演义”小说和历史的差异,创作的想象还是会有纰漏;史籍反而不会出现出问题。⑤
这样的一堂课,看课的老师似乎不太懂,看不到激情四射,太平凡。一位随行的评课专家三个月后这样评论:“黄老师追求语文学习的本真,没有站在教师的角度给学生设定‘小疑’‘大疑’,而是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分享着,体会着,不论多少年后,他们依然会想起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老爷爷交给他们这个读书方法。难道这样朴素而富有深度的课没有它独有的味道,不让人拍案叫绝吗?”真叫我有知音难觅的慨叹!⑥那一声“老爷爷”倍感亲切。
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但是真要落实,还真不容易。这堂课,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师者”只是从旁协助,引领着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早阅读中发现问题,再通过文本对读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构最终被发现,是非常值得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