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知道我们的学校只上半天课,羡慕不已。但当他们知道我们的课时和他们差不多,只是比较密集时,他们便不再羡慕,反说我们虐待儿童。
尤芳达校长说过一句话,叫我深思。他说很怕轮回,一想到要重新应付学校一层层的考试便颤抖了。我更怕每天枯坐在学校,一节又一节的课,走马灯式的,还真难受。
到学校只为了应付各方的要求,在象牙塔中却无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可太虚度童年了。因此,我常提醒我的学生,要同情学生,让他们在学校有所学,快乐成长。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养成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学校生涯真如如同坐牢了。
将心比心,我也这样告诉我自己。我也很怕高中毕业生来到师范学院后不能有效学习,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师。
师范课程长达四年,加上预科班是五年。培养一名医生也同样是五年,可见师培的重要性。但是以我在学院30年的经验,并非所有学生都会认真看待这五年。最初可能因为新鲜,日子过得还好,但时间一长,就让惯性变成惰性了。曾经有一届的学生就是怕“堕落”,竟然在学期间便创办补习中心,希望学以致用。
升格为大专的师范学院,其性质和大学一样,应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是一个人踏入社会工作之前的预备期。这时候的学习态度,就是日后投身职场的影子。如果这时候便养成混日子的态度,当一日和尚敲一日钟,那以后的岁月也很容易被蒙过去了!
论年龄、论成熟度,大专岁月都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岂能虚度?中学生涯还是比较被动的,汲取知识的过程还欠缺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大专则不同,其课程更趋向职场的需求,个人的专业素养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
过去,师范学院以武装学生为首要目的,因此特别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主修华文的,就得不断操练语音、按正确的笔画笔顺写字,就连批改作业该用什么符号也会被指导。升格为大专后,这些技能不能再出现在正课之中,就算有,也是蜻蜓点水似的带过。因此,师范生得擅于利用课余时间办活动,通过活动以充实自己。
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或是主办、或是参与,就是要激起平静湖面上的涟漪,让自己的学习呈现多样化,也让自己的工作热情与日俱增。目标清楚,手段则应该更具创意,作更多样化的尝试,不拘于一格。过去我们带动过儿童文学研习营、教师研习营、公开课、阅读营、读书会等,目的就在此。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