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当电筒,别当蜡烛

郭史光宏
2021年12月22日

“如果能留意到心的能量的循环,学习把那巧妙地接收进来的话,人可以工作得更带劲,还有余力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活得健康又快乐。”

——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

学校来了位刚毕业的新教师。办公室内,常能听见他从课室传来的热血讲课声。同事们觉得新鲜,赞叹新教师的无比活力之余,忍不住开玩笑:“看他能撑多久?”他们并无恶意,却道出了教育现场的现实。

要在杏坛保持活力,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使我想起近期读的一本书——《心的栖止木》,作者为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书中,河合先生提到了“烧光症候群”。他说,大家拼命地为工作热心卖力,长久下来,忽然失去了工作意愿,变得有气无力,像个“烧光”的空壳一样。放眼身边的教师,当初一个个怀抱理想的初生之犊,大多都已“烧光”了吧?

所谓“烧光”,不只是指身体能量而已,其实和心的能量消耗也有关系。身体的能量只要使用就会消耗,必须靠吃饭和睡觉来补充。只要这循环顺利的话,稍为勉强一点还是可以恢复。相比之下,“心的能量”就显得比较特殊与复杂了。

河合先生以护士为例,说明何谓“心的力量”。护士不怕麻烦,耐心对待患者时,患者会打心底说“谢谢你的照顾”,这心意传到护士心里,她会从患者那边获得心的力量。换句话说,当心的能量循环顺利,给予和接受适度进行下去,心的能量就不会减少。有时候,甚至会感觉收到的能量比用掉的能量还多。

教师身处教育现场,尽管琐碎的文书工作让人疲于奔命,但活生生的学生才是让他们心力交瘁的关键。与身体能量相比, “心的能量”的循环更应受到重视。那么,该如何让“心的能量”的循环顺利地进行下去,进而避免“烧光”的灾难?

我认为,教师应调正自己的心态。

面对活生生的学生,许多教师最初都满怀热忱,一心只想着为学生付出,俨然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对他们来说,教育工作无比神圣,自己任重道远。他们每天都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何其悲壮。当学生学有所成,他们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当学生原地踏步,他们却悲愤莫名。他们心里总认为自己在为别人付出,因此对方好意传送过来的心的能量,却没有接收到。也就是说,他们变成只有消耗自己的能量而已,于是自然就会“烧光”。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更曾高呼:“儿童是成人之父!”在师生关系方面,与铁板一块的“师授生学”相比,我更推崇“教学相长”。

不妨想一想,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也正在教育自己吗?对着孩子满口大道理时,我们不也正以同样的标准来省视自己内心的虚伪与邪恶吗?而当孩子在我们巨大身影下一天一天成长,我们不也在他们的单纯、天真、稚拙与善良中,一点一点变得更完美吗?

河合先生说,“如果能留意到心的能量的循环,学习把那巧妙地接收进来的话,人可以工作得更带劲,还有余力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活得健康又快乐。”与其当一根终究会烧尽的蜡烛,不如做一把电筒,既能照亮别人,还能充电,环保又耐用!

此文刊登于: 《联合日报》29.1.2012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