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蓉:用专案式学习翻转课堂

陈诗蓉
2021年4月21日

为了培养出有能力面对21世纪挑战的人才,我国教育部在2011年的KSSR课程改革中,即把21世纪技能的培养融入小学华文标准课程当中。随后于2014年,开始在特别圈定的“转型学校”展开打造21世纪课室(Kelas PAK21)的实验性工程,期望来到2025年可以协助每一所学校完成转型计划,实现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年)。而今2021年,已步入蓝图实施的最后阶段,剩下不过1/3的路程,我们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多远?能够成功转型吗?

根据美国所研制的“21世纪学习环境路线图”(Roadmap to 21st Century Learning Environments),基础设施不过是通往21世纪教学的其中一个要素。

不再像传统课室排排坐

虽然外在环境对教学行动具有一定的暗示、驱使作用,透过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如不再像传统课室一样排排坐,而是改用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而灵活拼凑、组合的桌椅,无疑有助促进协作、互动、讨论等学习方式,为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建设性思维(Creativity)、合作精神(Collaboration)、公民意识(Citizenship)与品格塑造(Characteristic),即21世纪所需要的6C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支援。

但这样的课桌毕竟不是阿里巴巴的魔毯,无法自动翻转课堂,尚需要教师充当“设计者”,才能真正启动21世纪技能教学的引擎。

有学者说“真正的21世纪教学是不可能未经设计而实现的(If you didn’t design for it,don’t expect it to happen),而所谓的“设计”要求的不仅是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或增添一些高思维活动而已。它需要有完整、长期、连贯,能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结的“驱动性任务”,把学生带入具针对性、有意义的学习项目中,让他们学以致用,透过完成一系列需要运用创造、决策、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学习任务,来建构知识与掌握技能。

把学校的上课时间根据科目瓜分,再把知识切成一块块,透过一堂又一堂课传授的方式,适合用于单向,有系统的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在偏重智育的时代行之有效,但对于强调高阶思维与软实力培养的21世纪而言,已不敷使用。

21世纪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很难透过浅尝即止、碎片化的学习来完成。就像深度旅游一样,要求的不再是表面的观光,走马看花,而是针对某个目的地、某个专题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制造更多的体验机会。

这样的学习方式听起来很美好很理想,但遥不可及,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自2011年的课程改革开始,《小学标准课程》就把有助翻转课堂,贯彻21世纪技能的“专案式/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纳入其中,只可惜一直未受到重视。

此文刊于:东方日报2019年03月25日| 专栏:名家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