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35公斤的希望》
作者:(法)法安娜·嘉瓦尔达
译者:王恬
出版社 : 新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若生活当中,驱使人走下去的只是成绩,而不是动力,那人生该有多悲惨。
这是一位幼教老师对于格雷古瓦(多多)的评语:
这个男孩子有漏斗般的脑袋,仙女的手指,敏感的心灵。一定可以教育成才。
多多对于学习的集中力不强,但心思细腻,被“手艺”类的事物深深吸引着。换句话说,他对于文字不敏感,也不感兴趣,更喜欢用自己的手创造出像“剥香蕉皮机器”之类的东西。从书中视角转移到所谓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包容度去接纳这样的一个孩子?
多多的父母,对于孩子不爱学习,不爱上学这件事上,也存在焦虑、不安。正常的心理,不过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好,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取不丰厚也不太少的收入,坦白地说,没钱确实没有安全感,也顾不上生活。但我们或许能从中再多一层的思考:我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那么精神需求,也必须得顾上吧?我始终相信,健康的心灵才能主宰生活,面对不堪、挑战时,不会被负面情绪长久凌驾于生活之上。
再把话题回到多多的父母身上。他们是不是不了解多多的学习状况?不是的,他们处理的方式,和爷爷老莱昂不一样。他们坚信,学校能够把孩子教好,坚持把多多送到学校,希望多多也能顺利得到那张基本工作门槛所需的文凭,但却无意识“逃避”了问题。多多之所以抗拒上学,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只是在父母的观念里,多多不得不考取文凭,这是父母亲踏入社会后对于现实的理解。即使明白多多的兴趣在哪里,但同时心里也充斥着无奈感,所以不管多多被退学多少次,他们依旧帮他找愿意“接受”多多的学校,忽略了多多需要的,是一间“接纳”他的学校。这个层面上,看到的就是一般主流社会的思想。这种想法没有对错,他们用的方式,或许只是不合适。
再聚焦爷爷老莱昂。老莱昂是一个与多多“对立”的存在。他很优秀,多门科目成绩名列前茅,毕业于名校,手艺也很巧。他也一样,清楚知道多多的个性,从旁鼓励,让多多把握自己生存的意义。老莱昂不想要多多因为父母的关系不和谐,而影响多多的情绪和生活,建议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是的,老莱昂把大人和小孩的事情分得很开,大人的世界很多时候很复杂,而这些不应该是孩子们承受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老莱昂与多多,可以说属于“清醒”的,也对得上话。或许,这也像是河合隼雄老师所说的:孩子,对于大人的话语,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清楚。多多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找到,留下求救信息的对象,就是爷爷老莱昂。
老莱昂的存在,正是给了多多支撑煎熬时刻的力量。一个觉得文字无聊的孩子,差点失去方向的男孩,遵守了与爷爷的约定,写了一封“不可能”的信件,期盼自己能够在被多所学校放弃的前提下,姑且一试,看看能不能进入想要的寄宿初中。多多知道,只有去了那所学校,自己才会幸福,不会再闻到学校的味道,肚子就会搅。第一次,多多有了跟随自己内心的勇气,不再是去父母安排的学校。
合上书本,我只想要整理思绪。利用文字,能厘清思考。
这本书,让我再次意识到,不管是什么成绩,都不应该是衡量幸福的标准。我不否认某些事情上,得到好的成绩,确实能够带来满足和成就感。但,驱使我们从起点抵达终点的,更应该是从认清的方向中汲取的动机。
我也曾经带着迷茫摸索方向。从前的不可能,到现在慢慢累积成可能;从前的没想过,到现在慢慢一步步实践。这些“慢慢”,我想就是让我走下去的动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