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感受美——读《周末与爱丽丝聊天·镜子里的小姑娘》有感

在爱丽丝眼里,胡桃树上多了一个鸟窝,要是树被锯下,鸟的家就被摧毁了;若一个商人看到这棵胡桃树,他很可能会想到树的价值,可以做成家具。同样一棵树,大家的心思各有不同,简而言之,对于“美”,道理何尝不是一样呢?生活即是美,而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复杂——用心灵便可有所感受。
5681ee1dnd8b5ea5b

作者:程玮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美,到底是什么?对于美,我们又以什么为标准?

 

        最重要的是,你在和谁比“美”?

 

        一个孩子的教育,从家庭开始,无可置疑。但一个孩子的成长,何止只有家庭这个面向,社会环境也是其中的一环。孩子们如何认识何谓“美”?某程度上,源自于大人对于美的标准,潜移默化之下形成了孩子心目中对于“美”的认识,”美“的追求。

 

        通过故事主角——米兰的视角,与妈妈和爱丽丝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去欣赏“美”到底是什么。以“妈妈”这一角色作为代表,看出了常见家长的焦虑:当小女孩开始在乎自己的外表时,是不是因为有了对象?年纪轻轻,在乎的应该是学业,而不是恋爱。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又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以大人的过去的经验与威严,告诉孩子注重学习更为重要,别浪费时间去恋爱。当女孩在意外表的时候,对于容貌开始焦虑的时候,我们该如何与孩子对谈?每个人对于美的标准不一样,而生搬硬套大人自身审美到孩子身上,其实成效不大,更难说服孩子不再去在乎外表。米兰的母亲就是妈妈们的缩影:长那么瘦,哪里好看?就是要多吃点,长得健康最重要。这样的句子,其实没有问题,毕竟健康才是无价的,但仔细想,我们还是没有很好地回应孩子,美,到底是什么?外貌焦虑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使然?

 

        爱丽丝这一角色,提醒了无数的大人,与孩子对话时,可以如何更好地应对。爱丽丝把古时人们的审美做了一个对比:旧石器时代的女性形象代表,凭着出土文物,便可略知一二——长得圆润,稍胖的,这大概会让不少人吃惊,在”瘦“就是好看的时代,显然有点不合时宜,但在一个难以生存的时代,能够生下许多孩子、又必须具备足够的奶水才能养活婴儿的女性自然成了大家崇拜的对象;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的美又产生了变化,身材开始变得修长,拥有看起来结实、粗壮的肌肉,但唯一不变的就还是生育偶像;直到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出现了,又可以目睹人对于美的要求又有了差别:五官深邃,栩栩如生,身材匀称,虽然断了手臂,但却被人们视为希腊最美的一尊女性雕像。可见,随着时间推移,每个阶段的美,对应着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来到近代,我们对于美的标准,无非是金头发、浓眉大眼、挺拔的鼻子,丰厚的嘴唇、高挑的身材……而这些所谓的美,又是从何而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这些描绘的形象是不是与芭比娃娃的形象如出一辙?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和模特,似乎都在给大众塑造美的指标,自然形成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审美标准。

 

        其实,人对于外在有所追求,这是大环境使然。但,总有例外。当深入了解何谓“美”的时候,事情似乎变得简单自然——就像一颗胡桃树,站在这棵树钱,你对于这棵树的想法又是什么呢?在米兰眼中,这些胡桃是桌上的美味佳肴,制成最棒的胡桃蛋糕;在爱丽丝眼里,胡桃树上多了一个鸟窝,要是树被锯下,鸟的家就被摧毁了;若一个商人看到这棵胡桃树,他很可能会想到树的价值,可以做成家具。同样一棵树,大家的心思各有不同,简而言之,对于“美”,道理何尝不是一样呢?生活即是美,而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复杂——用心灵便可有所感受。

 

        美的诠释,实在多不胜数——在崇尚自然的文化底下,能看到西方国家的雕塑或画作以裸体的形象为主,认为人体本就是一种美;含蓄优雅也是一种美,像敦煌石窟里的菩萨像,正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心目中对于美的形象,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美,可以是和谐的;美,也可以是悲伤的。幸福、快乐才是美好的结局吗?相爱却不能相守,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也可以是一种不一样的美。是的,美的人事物,实在太多了,若只是停留在眼睛上的欣赏,对于失明的人来说非常不公平,也是可惜的。所以,唯有心灵,才能够产生对美的感悟。

 

        那个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外表的,应该不只是米兰,我想这也许是很多人也正在经历着的困惑、迷茫。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之联系自身,看着书中的人物,与之共情,从宏观的角度去谈美学,重新认识“美”,对美不再仅仅是关注外表,毕竟再美的皮囊终究也会有老化的一天,而突破表皮的,便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任谁也装不来的,需要靠努力,随着阅读累积、深度思考和经历慢慢地形成优雅的气质,会给人带来超越岁月的美丽。

 

        这本书,读了不下三次,重新翻阅书本所带来的是愉悦、轻松,自在。忙碌的生活,看似前进,实质上是否也会面临倒退的危险?走着走着忘了审视自己,唯有持续阅读,细品文字,观察自己的内心,把这些故事重新复习一遍,一点一点的放开问题,让时间把问题慢慢地带走。

Picture of 戚宝芝

戚宝芝

毕业于彭亨立卑阿富珊师范学院,喜欢阅读,视阅读为生活的一部分。

最新帖子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