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郭史光宏:别做教科书的奴隶(二)

游智勇
2020年7月20日

“长期以来,每周七八节语文课,就是教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要教学两三课时。同时,母语教育完全被下降为‘语言训练’,学生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和检测上,看拼音写词语、组词造句、解词释义、改错别字、改病句……这样的语文教学根本不可能让儿童提高母语素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母语教育体系让儿童对母语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

低年段360分钟,高年段300分钟,华小生每周花大量课时学习华文。大多学校,整周的华文课,都围绕教科书和作业本展开。读课文,写生字,练语法,学拼音,流程随教科书一课又一课循环。宝贵的学习时光,就这样耗在一篇篇短小轻薄的课文上,以及一份份枯燥僵化的试卷中。不妨到学校问问,多少学生喜欢这样的华文课?多少教师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一丝成就与尊严?

教师越教越闷,学生越学越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科书的缺失,许多教师都懂。“教科书不是由专家编写的吗?”“我们哪能不教课本?”教科书仿佛圣经,具有无可挑战的权威。不妨思考两个问题:教科书在质量上真的无可挑剔?教师非得用教科书来教学?

教科书在质量上真的无可挑剔?

2010年,两本重要著作的出版,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讨论教科书的热潮。《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的作者来自各界专家,其中包括儿童文学学者、语文课程论专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小学杰出校长,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师。专家们秉持真实的声音、学术的立场,总结出中国现行教材的一箩筐缺失与问题。另一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也针对中国现行教材,做出了严厉的批判。

去年底到马来西亚讲学的中国特级教师岳乃红曾说,“十年前,你问十个小学语文老师,可能只有一两个会说教材差;今天,你问十个小学语文老师,至少有八个会说教材差。”中国已从膜拜教科书走出,开始批判、省视教科书,并试图开辟另一条语文教学之路。我们呢?

教师非得用教科书来教学?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曾针对“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进行讨论,并呼唤前者向后者转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说到底,教育还是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材,只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路牌、广告牌、歌词、新闻报道、食品标签、玩具说明书……只要能帮助学生学习,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教材。

根据国家教育条规,教科书仅供教师参考与使用。教师须遵循的,是处于更高位的“课程标准”。何谓“课程标准”,在此仅列两条:“2.2 阅读词句,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3.4 书写段落,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正确通畅。”只要符合课程标准,是用官方提供的教科书,还是其他材料,取决于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选择。

教科书从来就不是圣经。质量上,它并非无可挑剔;原则上,它不是非教不可。当一切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当教师从教科书的桎梏中解放,我们会如何安排语文课程?带给学生怎样的语文教材?届时,我们又是否配得上“专业”二字?

刊于《联合日报》26.3.2014

分享:

发表回复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