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章作者重要么?

黄先炳
2024年5月6日

我们看古文,常常先就作者作一番介绍,然后才来进入文本。如果看过某位文人的文章,再看第二篇时,往往我们就会来一句“参阅前文”,不管他写的是什么,也不管他的生平与他的那篇文章有些什么关系。 “交待作者生平”成了必交的功课。

进入21世纪之际,我国教育部跟上国际趋势,注重文学教育的功能。师范司召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把不同语文的老师聚集在一块,共商文学教学法。那时候,我们华文老师被批判了。原因就是我们太注重作者,要看一篇文章,赏析一首诗,都先要看看作者是谁,才来说话。主持会议的长官问我们,这样不是很容易落于偶像崇拜,名家的就是好东西了?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从文本着手,分析篇章?她还举了许多西方的例子。我们有点不忿,便把李后主的《无言独上西楼》译好给她赏析。结果,她在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竟然凭文本说出诗歌内容的七八成出来,叫我们咋舌。

后来,我有幸到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那边的学风甚好,有个优良的传统叫“用两条腿走路”。所谓的两条腿,指的是文艺学和文献学。也就是说要看古人的作品,不但要用文艺学的理论去赏析,还要把相关的文献给看过,这样才不会说错话。在这两者之间,文献学是基础,因为不凭文献说话,有时会大而不当,乃至说错了还懵然不知。结果自己引以为傲的评析,最终却被人家用材料证明所说的没有凭据,那么一切理论岂不是完全被推翻,白下了工夫?有了这种观念,我们说话写文章就更加小心,不急着争发话权,待掌握充分的依据之后,才说不迟。

其实,“知人论世”本来就是中国古代的文论,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就得需要了解古人,并且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这就叫“知人论世”。掌握这个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当年,我们以《无言独上西楼》为例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以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来考那位官员,她恐怕要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写的是新婚之浪漫了。没有“知人论世”的认识,肯定无法把这首诗歌的内容讲透。

文人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都与他的性格特点、人生际遇、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文时,一定要弄清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其创作背景,才能贴近古人的原创思想,不至于曲解他、诬陷他。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8/06/2008

分享:

发表回复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