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黄先炳:学习古文的方法

黄先炳
2022年11月28日

对于教学,我总有那么一个想法——优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动自发,自己去探索。是故,我很赞赏中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

古文毕竟是“古董”,和现实有一段距离,要学生培养起兴趣是不简单的事儿。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又摆出“这并不是我想教,只是课程规定下来不得已才教”的态度,那么学生学习自然趣味索然。若我们在方法的运用上,又来个“古文逐句翻译”,“古汉语词句辨析”,学生恐怕更要叫苦连天,要从中培养起兴趣更是难上加难的。

我的“古文选读”没有考试压力,也不受课程约束,因此我大可自由选择篇章,让学生广泛的去阅读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手法的作品。最近看到大学的课程,一篇古文要用三到五个小时来教学,这是大学生主修有关课目以后不得不作的精读过程;我的课则不然,平均一个星期就读一篇古文,精简扼要地说其内容,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知道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特征就好。如此一来,学生将接触到不同朝代、不同内容的文章,可以管中窥豹,一睹古人的风采。就算你对某个篇章不感兴趣也没关系,因为下个星期的篇章尚可期待。多读,认识面就广泛,在不自觉中就和古人打了交道,对其文字也从陌生到熟悉,乃至可以自行阅读古文,至少也不再害怕古文。去除这层心理障碍,我们才能走进古人的奇妙世界。这就是我教古文的基本方法。

古文可以让我们通过文本认识古代文明,了解传统;当然也可以借古说今,鉴往知来。不过由于师门的传统,我对古文的剖析,一般还是照着文本以及其相关的资料发言,不做过多的分析,以免借题发挥,浮夸连篇。因此,我的课是真正的学习古文,而不是听我个人天花乱坠,瞎吹法螺。

我给学生选的第一篇文章是清代彭端淑的《劝学一首示子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先养成天下事无难易分别的观念,肯去做、去学,那么难的就变成容易了;反之,不肯做、不肯学,那么即使再容易的也要变难。古文学习不正是如此?不要顾虑太多,深信那里头有很多文化遗产,思想结晶,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知识,那么就该主动去接触、去学习,哪怕你只是轻轻松松地坐在那边听课,也会从中挖掘到不少宝藏。

原载《星洲日报·东海岸》30/6/2007

分享: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