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黄先炳:对中文系旁落有感

黄先炳
2022年9月5日

陈平原教授最近被指派为申报“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做报告,结果他所属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团队落选。被评上的全都是理科院系。从开始被领导邀请他出马,他就感到疑惑,因为领导说中文系是“弱势”的群体①。别说陈教授疑惑,我们也感到惊讶。北大中文系历史悠久,一向可是金字招牌,是多少学子所向往的,什么时候竟然成了校内“弱势团体”?

大学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性机构以后,在一体化的管理制度下,中文系的发展难免会被边沿化的。管理层为大学科系的发展厘定的标准,少不了可以招收多少外籍学生,科研成果是否在国际期刊发表等②。

二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果,“学汉语”成为了潮流,连带的中文系也成为上缴经费最多的科系。可是学语文不一定要到大学的,如果汉语日渐重要,它就会更普及,各国连中小学都会开办。“热潮”必会减退。至于在英文期刊发表论文,更是为难以中文治学的教授。

如果得到国家的重视,中文系可以在制度之外脱颖而出,受到特别的对待。但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是中文系必须重新定位,以应付日渐被质疑的声音。陈平原教授曾霸气地回应:“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③

中文系既然不像医学、电脑、会计、工程等实用学科般专业,能培养的就只是具有人文素养的大专生,在逆境之中求存。如果中文系学生没有守住这样的底线,也朝“一体化”的制度抗衡斗争,恐怕将会满盘皆落索!

注:

① 陈平原教授《学科升降与人才盛衰——文学教育的当代命运》,载《中华读书报》2022-05-27

② 陈平原教授在上文中提到,他致函校长提出他的隐忧:“评得上评不上本来无所谓,可按照目前北大这个评价标准,人文学科会被卡死的。第一,我们不把在国外杂志发论文当宗旨;第二,我们不把经费多少当标准;第三,我们反对导师与在校博士生合作发表论文。学校必须意识到,这是人文学科的特点,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不能动摇。一旦照搬理工科的评价标准,路子会走歪的。这些都是原则性问题,职能部门管不了,但学校应该有所考虑。说实话,人文乃北大强项,不该沦为弱势群体的。”

③ 这段文字是陈平原教授对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毕业生所说,题目是《中文人的视野、责任与情怀》。

《星洲日报·东海岸》29/05/2022

分享: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