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听到大人语重心长地对正在升学路口徘徊,踟蹰不前的孩子说:“你现在还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不确定自己想读什么课程,没有关系的!因为很多人读出来之后,所从事的行业也未必和原先读的有直接关系。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虽然说人生不会有白走的路,不管选读什么课程,毕业后是不是直接投身相关行业,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接受过的知识与训练,都不会毫无用处。更有些佼佼者恰好因为本科接受的是不同专业的训练,思维没有被模式化,而能打破常规思考问题(think out of the box),为新涉略的领域注入新元素。
但我却还是忍不住想:如果能提早发现自己的天赋与兴趣,确定自己未来想走的路,并将时间、精力与资源都投注在自己的天赋与兴趣交会处,使内在的潜能得以开拓,兴趣得以发挥,谁敢说表现不会更出色,更如鱼得水呢?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协助发掘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说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所熟悉的英文字Education(源自拉丁语Educere)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把人的潜能引导出来”,前缀的E表示“出来”,后面的ducere意味“引导”。学校是有组织、有系统、有意识地协助个体开发内在潜能,完善自我的教育机构。
倘若我们的孩子经过了十多年的教育历程,却仍然未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能确定未来的方向,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反讽吗?
只剩现实与功利
至于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陪伴著孩子成长,本应比谁都更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天赋,是协助孩子发展天赋,发挥所长的重要人物,是不是也常以教育之名,以一种叫“我都是为你好”的爱,做了完全相反的事呢?
为了物质上的安全感,以便将来的生活更有保障,不惜要求孩子先把天赋、兴趣晾一旁,让孩子相信“兴趣不能当饭吃”,“理想填不饱肚子”,“我们必须先要在不喜欢的领域成功,然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喜欢的事情”,导致孩子越长越大,越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就算是知道,也不一定敢说。
在原该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想像,跃跃欲试的年龄,就已经对未来失去想像,不敢对理想有所追求;在最有资本做梦的年纪,就已经失去做梦的勇气,只剩下现实与功利,不管天赋是什么,不问兴趣在哪里,只管选一条大人觉得既安全,又容易成功,而自己虽不讨厌,却又感受不到有热情的道路。多年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不一定有勇气、有条件转换跑道。就算转换跑道的话,大家也会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关系的,读的和做的很多时候都不一样……”。
此文刊于:东方日报2021年10月07日| 专栏: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