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把孩子当孩子(二):三种亲子关系障碍

郭史光宏
2022年5月31日

   “教育者应该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学子心灵……唯有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加强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真正树人的教育工作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在二十多年的儿童心理医师工作中,德国的麦可·温特霍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早期,他所接触的问题青少年大多来自问题家庭;而今,所接触的问题青少年更多来自健康家庭。这些健康家庭中,许多父母都具备高学历,且对孩子呵护备至。这让温特霍夫医师感到震惊。根据观察,“问题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通常较低,大多停留在三岁孩童的自我中心期。而孩子心理成熟度低下的原因,源自三种亲子关系障碍:颗伴关系、投射关系、共生关系。

颗伴关系

  当“平等”、“民主”、“尊重”等口号越喊越响,许多父母开始把这一套看似进步的观念引入亲子教育。我们把孩童当成和我们一样成熟的人,开始和他们讲道理,由他们做决定。我们让孩子选择刷牙与否、洗澡与否。当他们不愿刷牙或洗澡时,我们苦口婆心地搬出种种卫生说法,试图让顽石点头。而当顽石始终不愿点头,我们也只好“尊重”他们的决定。表面上,我们充分体现了“平等”、“民主”、“尊重”,可我们似乎忘了,孩子始终还是孩子。对于许多事物,他们尚未具备足够的心理成熟度去考虑与抉择。把他们当成小大人,只会让他们背负沉重的压力。

投射关系

  处于“投射关系”的父母,会极度在意孩子对自己的观感。也许是因为在职场上得不到成就,他们会试图从孩子对自己的肯定中寻找满足感;也许是因为缺乏时间陪伴孩子,他们会想方设法取悦孩子,担心孩子讨厌自己。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本该是一个引领者,为促进孩子的成长努力。一切教育行为,都着眼于孩子的成长之上。可在“投射关系”中,孩子沦为父母获得成就感与安全感的“工具”。本该扶持孩子成长的父母,反而利用了孩子。在面对教养问题时,处于“投射关系”的父母考虑更多的,不是怎么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是怎么做更能讨好孩子,孩子会否因此讨厌自己。于是,父母长期顺着孩子,孩子也就不可能学会面对挫折,并且还会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发展停滞。

共生关系

  处于“共生关系”中的父母,会将孩子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们不能接受孩子违背自己的意志。当孩子违逆指示时,他们会用强硬手段,迫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会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按自己的设想长大。此外,处于“共生关系”的父母也不会承认他人对自己孩子的指责。由于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是不可能犯错的,因此孩子也没有出错的可能。一切的错,都是别人的错。当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一定是教师太差,或者试题太难;当孩子上课不专心,一定是同学影响,或者教学无趣。总之,他们会为孩子的一切错误寻找理由。


  在“颗伴关系”中,儿童被视作小大人;在“投射关系”中,儿童成了成人获得满足感的工具;在“共生关系”中,儿童甚至沦为成人身体的一部分,只能按成人的意志长大。不难发现,三种亲子关系障碍中,“儿童”都是缺失的。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我们确实正再度面临“童年缺失”的危机,“儿童”或将再次消失在人类的认知之中。

  2008年,麦可·温特霍夫医师通过《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小皇帝》,梳理了三种亲子关系障碍,揭示了“童年缺失”的危机,并发出了最真挚的呼吁:把孩子当孩子!三年后,《这样教,小皇帝变成好孩子》面世,温特霍夫医师以更多具体案例与论述,与读者分享如何“把孩子当孩子”。欲知详情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4.12.2013

分享: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