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初,“行为主义”(Behaviourism)成为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认为“行为”是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respondent conditioning, S-R theory),因此特别重视“惩罚与奖励”(reinforcement and punishment)的作用。“斯金纳箱”(Skinner box)更让人们看到惩罚会制止一种行为的操作,而奖励则刺激行为的不断重复。
虽然有很多主张否定这种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惩罚与奖励”趋之若鹜,奉之为圭臬。我们的教育就非常迷信这一套。分数、奖状、文凭是引领孩子学习的诱因;责备、体罚、淘汰则是制止他们不学习的手段。
我们真得跳出斯金纳箱的思维,因为生活并不受限于一个箱子,它更像是个万花筒,有着无限的可能。最高的奖励不应该是被预设的肯定,而是自己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惩罚则违背自由意志,它迫使我们遵守背后“黑手”的意愿,不敢尝试和创新。
YES因此成为最具魅力的话,使一个人在受到肯定后,更积极向上,这个我们非常赞同。但是NO却不该成为惩罚的咒语,断送孩子们探索的勇气。图画书《大卫,不可以》斩获许多国际大奖①,就因它揭示了这个道理。调皮的大卫在连番的“不可以”后,是妈妈的拥抱和一句“我爱你”,化解他所有的眼泪和委屈。
成人都喜欢被肯定,不喜欢被责备。将心比心,孩子何尝不也如此?赞美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埋怨、挑剔、责备只会挫伤孩子的心灵,不但让他们失去自信,还常常引发抵触情绪,造成逆反行为。因此,对孩子该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多用力气引导少点否定和制止。
语文是孩子们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媒介,学习过程也不要尽往纠错的方向走。例如笔画要端正得多少度也讲究,笔顺要正确,读音要标准,词语要符合既定规范……这样只会使孩子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的环境下学习,无法感受学习的情趣。与其长期说不对、错、重来、要订正,不如多打造应用语文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然地使用语文沟通,享受语文生成的乐趣。大陆电视台开发的许多语文游戏非常有趣,有助大语文环境的打造。
注:
① 所获奖项:★1998年凯迪克银奖 ★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 ★1998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一百种图画书”(修订) ★2001年第七届日本绘本奖读者奖。
《星洲日报·东海岸》24/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