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黄先炳:不教是为了教

黄先炳
2021年5月31日

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是提醒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直等着教师喂以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教师还可做什么?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要的是做到“不教是为了教”。

所谓“不教”,就是教师跳出传统“教”的角色,乐于和学生共学,一起探讨某个话题。不教的教师,是导演,是编剧,他负责的是策划当天学习的重点,他的责任是带动学生扣紧重点思考、给予回应,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学习。课堂中,你看不到教师“灌水”的过程,只看到教师在“点火”,不断激发学生起疑、思考和回应。

前些时候看一名实习生教学。她把阅读课设计得很满,通过问答法一步步带着学生理解课文,最终再概括课文的主题。课后,我泼她冷水,提醒她这是在挖好一个个坑让学生往下跳的教学,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设计完成任务。教师该反思的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正确吗?所设计的问题可具启发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多少成主动性?课后他们学到的是什么?

第二次再看她的阅读课。她引导学生阅读《英雄有泪》后,让学生自由说对主人公申包胥的印象。结果学生说了很多令人发笑的“答案”,申包胥仿佛草包一个,用哭来解决问题。过后她再给学生看《左传》的译文,又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在讨论后,竟然头头是道地说出申包胥为何大哭于秦廷,说破了一个历史典故。

更妙的是,她问学生为什么同一个人物在两篇文章中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一名小男孩说:“因为这是历史故事,完整地讲述了人物;课文却只是借这个故事来传达一个道理。”

这岂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后的效果?学生是在自己探索中建构意义。教师只是导,学生在演,主角是学生。这样的课不是比起教师一板一眼“教”学生更有意思?

不教之教,方为上教。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4/2021

分享: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