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被动,是教出来的?

郭史光宏
2021年1月19日

“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台湾作家张晓风

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两者相差虽仅五年之间,其身心的差距却不止十万八千里。穿梭于两所教室之间,直面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常会感慨万千。

踏入一年级教室,迎接你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一对对焕发光芒的双眸,一张张叽叽喳喳说不停的嘴巴;跨入六年级教室,在里头侯着的却常是一具具呆坐的躯壳,一双双暗淡无光的眼睛,一张张沉默寡言的金口。

给一年级上课,才抛出一个问题,眼前往往就是一片小手汇成的海,“我会!”“我要!”“叫我!”呼声此起彼落,教师为维持秩序而焦头烂额。才提到某一课题,听见的总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此起彼落没完没了。孩子们对万物的好奇、对新知的渴望,竟是如此炽烈逼人。

到六年级上课,则又是另一番风景了。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甚至教师自问自答已是常态。探讨课题,学生也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待得教师开始怒吼方勉强应酬几句。记得有一次我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有规则?没有规则,会是怎样一种情况?”企图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可是,学生不是沉默以对,就是随随便便答非所问,一些学生更要求我布置功课。

一年级到六年级,不过短短五年岁月,竟使人有沧海桑田、恍若两个世界的错觉。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从热情洋溢到漫不经心,从积极主动到消极被动,这五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何种力量,竟可使人有此巨大的转变?是天性使然,自然而然而理所当然?还是揠苗助长后的畸形发展?

对于教育,绝大部分人都只看到积极的一面。不错,六年的小学教育,确实让孩子掌握了加减乘除、学会了听说读写、明白了热胀冷缩。岂止这些,孩子还知晓了国内各州属的位置,更粗略认识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是,在这些外显的积极面背后,我们又是否想过,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否失去了什么?

单纯?真诚?勇气?自信?好奇?热情?兴趣?

我一直在想,学校教育究竟给了孩子什么?又从他们身上取走什么?给与取,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比例?应试压力下,我们使尽全力拖着孩子的手径往前奔,竭尽所能将一切知识往孩子的脑袋里灌,使劲地拉拔直到大家筋疲力尽。看着分数一点一点往上攀,我们窃喜,为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感到骄傲。我们无视孩子的热忱、创意、兴趣、沟通力、领导力、品格和品味,一味地让分数填满我们的虚荣心、占据我们的视野,更试图以分数来证明自己的成就与伟大。

听说读写、加减乘除、科学地理,这些都是教出来的。那么,被动、消极、冷感、虚伪,是否也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教出来的呢?常会想起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一段话:

“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还是童心的刽子手?学校,究竟是学习的天堂,抑或是童心的屠场?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8.2.2012

分享: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