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眼光放远

郭史光宏
2021年2月23日

“人生这么长,永远学不完,只要观念对了,价值观对了,而且拥有健康的体魄、可以活很久,就可以学很多东西。做父母亲的,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一点。”
——台湾洪兰教授

转眼又是考试周。考试期,常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学生不当一回事,依旧悠哉闲哉地下棋,漫无目的地天南地北。如临大敌的反是教师,赶课、题海训练、耳提面命,备考如火如荼进行中。此时课堂常会听见:“这个我不是说过了吗?怎么还是忘记?”“这个不是学过了吗?怎么还是不会?”“都几年级了,连这个都不懂?”教师神经紧绷,特别容易上火。

对于考试,我想教师们是看得很重的。理论上,考试是为了检验教学成果,让教师评估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然而现实中,教师们往往都将考试成绩诉诸感性。学生考得好,意气风发,沾沾自喜;考砸了,垂头丧气,暴跳如雷。考得好大概是自己教得好,考不好往往是学生不用心。

看着成绩册上分数的起落,师生的情绪都随之起舞。分数高就是进步,分数低就是退步?题目的标准性与难易度考虑了吗?考生的状态?运气的成分?临场的表现?这些似乎都不重要,只要分数提高了就好。

近年的校园生态,考试俨然成了教学的中心。课堂上的一切,似乎都在为考试做准备。小学六年,目标是UPSR;每个学年,目标是年终考;每个学期,目标是期末考。教育部还搞出了个“Headcount”,让教师为学生每一次考试的分数设下具体目标,瞄准一颗颗的“苹果”(A)。一些学校,更在学生桌上贴上每次考试需达致的分数,时时刻刻提醒鞭策学生,很有吴王夫差复国的悲壮。“小朋友,你忘了下一次考试的目标了吗?”学生马上挺直腰背,发奋图强。

当师生将目光都聚焦在考试之上,整个课室乃至整个校园,弥漫的肯定是功利浮躁之风。大家为了短期考试分数的提高各出奇招,教师“迫于无奈”而填鸭而搞题海战术,学生“无可奈何”如海绵般吸收吸收再吸收。海绵是否在将来轻轻一挤下滴水无存,大家不管,最重要当下出成绩。

很自然的,小部分在应试体制下游刃有余的学生成了“精英”,大部分无法适应的则成了众人眼中的“学困生”。每个人有各自的成长速度,有各自成熟爆发的时机,有各自独特的天赋潜质。然而,应试教育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是不等人的。在应试教育的土壤上,这些差异被漠视,许多优良种子往往尚未发芽就惨遭牺牲。

许多“负责任”的教师都很担心学生学业上的表现,过度担心。见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会加重训练量,让学生多做多练。若学生还是没进步,他们会继续提高训练量,给学生压力,一直到学生的分数提高为止。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往往就在机械性的反复操练中消磨殆尽。对此,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予完全的耐心,付出全部的努力——然后是等待,等待思维的苏醒。”教师往往忽略的,就是耐心与等待的智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一辈子的生命工程。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就说,“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要培养出终身的学习者,我们该更多地关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在小学没掌握好,可在未来的漫漫人生中渐渐补上。但是,若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在小学就被扼杀,再丰富的知识技能也是枉然。办教育,需把眼光放远,才不会赢了当下,输了未来。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0.5.2012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