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在平面和电子媒体都看到有人批判您的教育观①,您为什么不反驳?”
“是吗?举例说说。”
“说您是不学无术的专家②?”
“不要太敏感。那肯定不是说我,因为我从不以专家自居,哪怕人家叫我教授,我也要澄清,教授是职称,我不够资格。”
“质疑您不是教育学博士,却领航华文教育③。”
“这个说得对。我脸书用猴子头像,是自嘲‘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其实老虎是有的,只是他们比较忙,无暇参与更多事务,我这廖化只好站出来。心里是忐忑的,所以自嘲猴子。我也期待有合格的人选来领头。”
“引用您说的话,驳斥您说母语不教听说,只重阅读④。”
“我编过课程,也编订大专教材,写过数百篇教育文章,讲过数百场教育讲座,都是有迹可查⑤。我是这样倡导吗?可能演讲中话语去得太尽,被误会了,我会更加小心。”
“这话题引发很多人附和,参与批判⑥。”
“很好啊!带起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大家讨论。不要把它看成是针对我。”
“您的学生也参与讨论。”
“我看到,很精彩!双方的话语和观点多有启发,值得思考。人生不是竞技场,没必要处处设立辩论台;放下输赢的追逐,才能吸取更多养分。教育和学术是有差别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美为手段,以善为目的”帮助学生成长,教师个人的成功不重要,能成就他人才值得高兴;学术则以课题的思辨为本,追求真,要不断虚心探索,越挖越深。我兼具这两个身份,有时得不断调整以顺应需求,我还在努力寻求平衡。”
“学生受教。”
“还有两点补充:一是我们的语文观一向以实用为目的。不但教学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能接受批评,要善于择取对自己的实践有帮助的观点,不要只为争胜负而画地自牢。要慎防被自己的同温层所欺骗。二是我们长期参与教改⑦,要学会从容面对外在的阻力。要改变,一定会面对反弹,自己的心态要调整好,要不然分分钟会气馁。不要有理所当然的心态,也不要卷入无谓的斗争。人家是砍柴的,我们是牧羊的,情绪化的争议是在偷走人家的时间,耽误别人的正事。多花力气做实事,落实自己的信念,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的正确性,远比争辩要有意义。这才是师者情怀!”
注:
① 萧悦宁《听说读写不可偏废》
② 脸书“中文教学”帖文
③ 脸书14/07/2020 帖文
④ 同注①,之前的例子岔开了。
⑤ 我有幸参与师范课程的编订,师范课程长期来都有一门课称听说教学。我给OUM编写小学华文教学(HBCL2103).我的文章,可以参看我的博客“吾所好者”,例如“不要只是回答问题”指出回答问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说教学,我是有说过西方国家的“母语教育”是literacy,注重教读写,但却没有否定听说,可参看“不要再赶课了”。至于演讲的记录则在法情论坛的多个版位报道,如“母语应该这样学”。
⑥ 我们所尊敬的杏坛前辈吕立民校长最近在脸书发帖谈论语文教学主要是教言语形式而不是学习文本内容,底下引发的讨论颇精彩。由于有些人没有脸书账号,无法看到,这里的链接是法情论坛的。
⑦ 国家的教育政策也不断修订,Transformasi Sekolah (TS25)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
《星洲日报·东海岸》18/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