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
早上六点四十五分,课室响起琅琅书声。那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漫游。有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家都认同清晨是学习的好时光,于是“晨读”在我国蔚为风气,几乎所有华小都在做。然而,“读什么?”这个重大问题却很少得到讨论与关注。下边就自己在学校的实践,分享一些有关“日有所诵”的看法与心得。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写得好,“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的精神气质与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平日所接触的人、事、物,其中自然包括了他每日阅读的材料。
据我所知,我国多数华小的晨读主要分两类,一为读经,一为读应试资料。前者背诵《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后者则学习与会考格式相一致的习题范例,或者背诵一些四平八稳的所谓“范文”。读经,是成人希望孩子接触自己眼中的“经典”;读应试资料,则是成人希望孩子在不断操练后能考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两者皆从成人的主观角度与思考出发,皆高举“为孩子好”的旗帜,却没有将孩子的自然心性与阅读需求考虑在内。
让孩子生记硬背成人经典而不求甚解,孩子会快乐吗?孩子会因此爱上阅读吗?将应试资料往孩子的头脑猛灌,就算灌出了亮丽成绩单,这孩子将来会长成一个丰富而幸福的人吗?赢了现在,输了未来,我们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吗?
对此,我选择站在中国教育组织“亲近母语”这边,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给孩子诵读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让孩子喜读、乐读,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
我让孩子诵读台湾林焕彰充满诗意的《花和蝴蝶》:
花是不会飞的
蝴蝶,蝴蝶是
会飞的花。
蝴蝶是会飞的
花,花是
不会飞的蝴蝶。
花是蝴蝶,
蝴蝶也是花。
我让孩子诵读日本金子美铃洋溢童趣的《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
好吗?
清晨
庭院角落里,
花儿
悄悄掉眼泪的事。
万一这事
说出去了,
传到
蜜蜂耳朵里,
它会像
做了亏心事一样,
飞回去
还蜂蜜的。
我让孩子诵读朗朗上口的《晨读对韵》: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支五支花。
看着孩子诵读时的投入神态,以及读到有趣部分时的忍俊不禁,我知道,他们在“日有所诵”的过程中是快乐的。中国特级教师张庆先生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语文教育就像是熏锅底:崭新的锅,用火熏上年儿半载以后,锅底的黑色就擦不掉了。诵读契合儿童心性的优秀文学文本,除了让孩子快乐,还能让孩子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积累酝酿。
抛开功利,抛开急躁,才能着眼于孩子的生命,让孩子走得更远。
备注:
文中提到的三篇诵读材料,皆选自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主编《日有所诵》。一套六册的诵读教材《日有所诵》(一年级至六年级)是中国著名教育组织“亲近母语”历经十年研究,五年编写,三次修订而成,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至今已进入中国各地小学,为数百万学生所用。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7.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