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梁武帝佞佛亡国?

梁武帝在答复贺琛的劝谏中引述孔子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强调从政者必须从修身开始,榜样力量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然而,梁武帝的“修身”观点,却是“绝房室”,“无淫佚”,“不
黄先炳
2024年9月2日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502-549),是南朝诸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南朝最称得上太平盛世。然而,到了晚年他却被侯景击溃,以致亡国。

对于梁武帝的亡国,史家李延寿总结说:“然先王文武递用,德刑备举,方之水火,取法阴阳,为国之道,不可独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弛于刑典。既而帝纪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弯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乱亡。”(《南史》)

文中的“溺于释教”,引起后世大多认定梁武帝是“佞佛”亡国。“佞”多当贬义词,意思是谄媚、奸邪、迷惑;“佞佛”指的就是迷信佛教。例如魏晋南北朝专家周一良说:“梁武帝统治时期最大的弊政,是他对佛教的迷信。”(〈论梁武帝及其时代〉)日本学者鎌田茂雄也认为:“因为他太沉溺于佛教,最后成为导致梁所灭亡的原因。”(《简明中国佛教史》)

然而,我们仔细地推敲《南史》的论断,史家的判断并非这么一回事。

上文先引述先王治国是“文武递用,德刑备举”,从而总结出“为国之道,不可独任”的道理。意思是说只有兼顾文治和武功,道德与刑罚并施,不偏废,才能够治理好国家。然而梁武帝却“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弛于刑典”,结果导致“帝纪不立,悖逆萌生”,最终“乱亡”。

从文章的对仗看待,“俎豆”与“干戚”当是“文治”与“武功”的借代,“释教”与“刑典”则是“道德”与“刑法”的代称。“为国之道,不可独任”,梁武帝的错便是独任,偏文治而略武功,重道德而轻刑法。“弛于刑典”乃因“溺于释教”,那么“忘情干戚”也当是因“留心俎豆”了,因为四个分句是并列式的两组因果复句才成对仗。

梁武帝虽以军功起家,但是后来他却偏重文治,疏于武功。结果对征战事业多有失误,说他“忘情干戚”是有道理的。

梁武帝在答复贺琛的劝谏中引述孔子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强调从政者必须从修身开始,榜样力量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然而,梁武帝的“修身”观点,却是“绝房室”,“无淫佚”,“不饮酒”,“不好音色”,“日常一食”(《梁书•贺琛传》),都是佛教的戒律。因此我们说史家以“释教”替代“德行”是有根据的。姑不论梁武帝是否行如所言,也暂不究其佛教观点的正确与否,他想以苦行僧的形象来感化民众,俾使“不令而行”实是荒谬的。

因此,我们说梁武帝的亡国是他偏废治国之道所致,与他信仰佛教没有必然关系。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4/10/2008

分享:

发表回复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