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修改力训练——记一堂作文讲评课

郭史光宏
2023年6月4日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

给四年级上作文讲评课。教材,是他们近期的“每周一稿”。分三个环节进行:表扬、挑刺、练笔。

因为有“表扬”的部分,重读学生作品,会特别留意其中闪光点。这才发现,好些亮点在初次批改时都忽略了。比如这句:“一开始,觉得很有趣。慢慢的,觉得很无聊。”乍看下毫不起眼,其实却带有语言的工整与节奏。“一开始”对“慢慢的”,“有趣”对“无聊”。两句的字数也对得上,读起来舒服。换成“一开始,觉得很有趣。久而久之,开始感到十分无聊。”意思不变,感觉可差远了。

对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说,写出这样富有语言节奏的句子,多数不是有意为之的。也许,是潜意识中的语感所致;也许,是误打误撞,意外收获。于课堂上重点表扬,点出其中妙处,正是想将此“无意”化作“有意”,让大家感受语言,往后的写作,有意识地追求语言的节奏。

这堂作文讲评课,想培养学生的“修改力”。批改他们的作品,发现几乎全班都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匆匆写完,不看第二眼即交上。因此,错字、漏字、标点缺失、语句不通等基本问题一大堆。其中八成问题,是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纠正的。方法无他:写好重读,一读再读。若还要老师每次提醒纠正,甚至在课堂上大说特说,不仅耗时耗力,且效果低落。长远之计,在培养学生的“修改力”,让学生自己教自己。

说易行难,老师很多时候都在拉牛上树。无数次苦口婆心,甚至斥责惩罚,反让学生心生厌恶,依旧不愿修改。他们不认同修改作文的重要,视之为麻烦与负担。有鉴于此,决定攻心计,让他们真真实实见识修改的力量。

“挑刺”的部分,选了不同学生的病句,而且要那种一读就会发现问题的。比如这句:“妈妈看见衣服放在后面就叫我把衣服放回客厅等一下她会整理,我就把衣服放回客厅爸爸看见了又叫我把衣服放进后面。”让学生朗读一遍(没逗号,不能停顿,喘死他们。)发现问题,尝试修改,再出示修改后的版本。

一位学生读着自己的病句,难以置信,坚持自己不会写出如此糟糕的句子。我将《每周一稿》发下,证据确凿,只好呵呵傻笑。连串病句的集中呈现,让学生切身感受自己写下的荒谬句子。几个回合下来,指着他们修改后的句子,问:“咦,我有教你们如何修改吗?没有啊,那你们怎么会修改的?”学生这才明白,只要多读几遍,自会发现句子错误,自己也能修好改好。  

这一堂课,很多时候不是我在讲,就是以大组形式进行讨论。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即有所下降。反思后,觉得不妨少讲一些,稍作点拨后,让学生进入小组,针对印好的病句进行修改。让学生不只动脑动口,还动手,效果应该会更好。

课堂最后,以一句好记的“作文修改秘诀”作为结束:“写完后,大声读,读不顺,修到顺。”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1.03.2015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