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选书

郭史光宏
2022年4月26日

“学校或教室书库提供多样的书籍,并且介绍给不同语文需求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测哪一本书会成为某个孩子的全垒打书。”

——美国教育学者史蒂芬•克拉申教授(Stephen D.Krashen)

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曾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就主张:“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也认为: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一个学校主要的教育任务。

然而,一个人的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究竟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成人在这一方面,又该扮演什么角色?曾获国际安徒生奖的英国作家,同时也是知名儿童阅读专家的艾登•钱伯斯曾于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钱伯斯认为,阅读活动从选书开始。一般来说,若孩子并非来自书香之家,家长又不具备选书买书的能力,学校就成了孩子的主要阅读资源。因此,学校首先得建立一批适合儿童阅读,且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与书的相遇成为可能。学校的藏书该同时往“量”和“质”两个方面追求。

在“量”方面,学校藏书应尽可能涵盖各类型读物,包括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小说、绘本、科普、杂志、报章、参考书及视听材料等,以便让孩子从各自的兴趣入门,在书海中发现自己的天赋。许多孩子之所以不爱阅读,其实只是还没遇上能点燃自己阅读热情的书,崔利斯称之为“全垒打书”。一次美好的阅读经验,一本“全垒打书”,就可以造就一个爱书人。每个人的“全垒打书”都各不相同,然而大多数都和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有关。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孩子更有机会遇上自己的“全垒打书”,从此踏上阅读之路。

在“质”方面,学校可以从“迎合”与“引领”两个角度进行考量(可参见拙文《儿童阅读的“迎合”与“引领”》,刊于29.8.2012《联合日报》)。学校的藏书首先得吸引孩子,贴近孩子,让孩子乐读、爱读。这类迎合孩子的图书一般上较通俗,文学性相对较低,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高。尽管如此,这类图书还是重要的。根据美国克拉申教授的研究,许多孩子的“全垒打书”都出自这类通俗作品。然而,仅仅“迎合”是不够的,学校还得扮演“引领”的角色。除了通俗性图书,学校还得备有经典、优秀、得过国际大奖、备受各界赞誉的好书。唯有这类真正的好书,才能打开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的阅读品味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无论如何,一座图书馆的藏书尽管再多再精,若是无人问津,或者无人有时间翻阅,也是形同虚设。要培养终身的阅读者,仅仅备有质量皆佳的藏书并提供“选书”的机会只是启步,接着还得兼顾孩子的“阅读”与“回应”,真正将阅读扎根于孩子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身为成人的我们,又该如何扮演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有协助能力的大人”的角色,为各个环节加持给力呢?

这其中还有许多尚待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深刻构想,能在教育上给我们启发。限于篇幅,姑且写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9.2013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