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日本教育理论家佐藤学
想象这么一间教室:教师与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侃侃而谈,彼此相互倾听,轻声细语。师生间没有紧绷,只有欢快与轻松,还有那总挂在脸上的笑容与自在。飘荡在空中的,是发自内心最真挚的语言与思想,“听”与“说”不再个别存在,而相互交织而成“对话”与“交流”。教师心平气和,学生直抒胸臆。
怎么样?您是否已开始向往这样的教室?期盼着成为其中的教师?幻想着化作里头的学生?还是会摇摇头,不屑地说这一切离现实太远太远,不过梦一场?闹哄哄、乱糟糟,师生各说各话,才是真实的教室?教师打着“稳定胜过一切”的旗子,实行强势镇压,只有教师讲,学生一片沉默,才是上课的硬道理?
或许是因为教龄尚浅,“入世未深”,赤子之心仍烧得炽烈。菜鸟如我常会在阅读某些教育著作时,幻想着里头描述的理想场景,对比现实依然带着满腔的希望,相信着种种理想的可能性。记得周星驰在某部电影中说过,“人如果没有梦想,与一条咸鱼没什么分别。”这话从此成为我的座右铭。
梦想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所承载的想象力与前瞻性,在于敢于打破旧框框的勇气。没有梦想,阿姆斯特朗不可能登上月球;没有梦想,互联网也不可能横空出世;没有梦想,人类甚至不可能发明出诸如汽车、轮船、飞机等代步工具。跳出既定框框,鼓起勇气向现实发出挑战,才有改革的希望。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正是这样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吗?
对于开篇所描述的“润泽的教室”,我不仅心向往之,也确实相信着它是可能实现的。然而,若仅停留在“向往”、“相信”,润泽的教室不会自己来到。更重要的是,该怎么做?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里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倾听”。唯有师生与生生间能够相互“倾听”,不仅听懂了彼此语言中的意思,还听出了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思考,更听出了肢体语言和种种表情符号,进一步的对话才成为可能。有深度的讨论、真正的思想交流才会出现。
那么,学生要如何学会“倾听”?“倾听”能教吗?佐藤学先生说,“要想培养出善于倾听的学生,首先要有善于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教师以身作则,“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要教会学生“倾听”,除了身教,别无他法。
《教师月刊》在介绍佐藤学先生的教育思想时提到,“佐藤学先生仔细观察过善于倾听的老师。他们多数会通过坐下来、俯下身等动作,降低自己的高度,与学生在平行的视线范围内来关注他们的动作和发言。”“这些老师不但语言简练,而且音调较低,让学生们感觉到一种柔和而润泽的氛围,因为声音过高会使学生产生强迫感和不适感。”
我开始从这些可操作的细节上反思,并在教室实践。当然,闹哄哄的教室不可能因为您的“倾听”而瞬间变成润泽的教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然而正如范玮琪在《启程》中唱的,“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不迈开第一步,然后踏踏实实走下去,改变不会从天而降。最后,引缅甸民主运动灵魂人物昂山舒吉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话中谈的是政治民主,但我认为,在教育改革上亦如是。
“人们经常问我,我们什么时候能得到民主啊?我总是告诉他们,你问问你自己。你问问自己为民主做了什么,你也就回答了自己。如果你什么也没做,你没资格去问这个问题。”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7.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