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炳:怎样读诗经

黄先炳
2021年9月13日

 《诗经》收录了三百多首西周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作。

一般认为《诗经》是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时,才把它放到“经”的地位。但这是有待斟酌的。汉文帝时设置一经博士,通“诗”的人就可以这部典籍授徒,称“师法”。再往前推,古籍中的孔子也常提到“诗”,他的得意门生子夏更是“诗”的传人。可见先秦时期《诗经》虽然没有以经命名,但地位却等同“经”的。

秦皇、项羽先后焚书,汉朝建立后,汉文帝才重新搜集和编订古籍。若是背诵出来的,抄写者是以隶书誊写,称“今文”;若搜集到民间私藏的书籍,誊写的文字是先秦的篆体,称“古文”。从汉朝开始,治学就有今文学和古文学之分。前者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个人的诠释为手段,注重治国治民之术;后者注重文本,企图还原古籍的思想,以训诂考证为手段。

一般上会把这两种治学的方法笼统称为“汉学”和“宋学”。不过近代经学家周予同先生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古代治学有三家,汉的今文学和古文学,以及宋学。汉今文学家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所以偏重微言大义。它的特色是重“功力”(即功用效力),流弊则是“狂妄”。汉古文学家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史资料,所以偏重名物训诂。它的特色是重“考证”,流弊则是“繁琐”。宋学家则以孔子为“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载道的工具,所以偏重心性理气。其特色是重“玄想”,流弊则是“空疏”。

汉代的古籍整理,多种书籍的复原都有记载,唯独《诗经》没有失传,一直在民间传颂着。这是韵文的特色。“诗”不但是中国文学最早的文体,往后文学的发展也是以“诗”为主。因此我们说要接触中国文学,不能绕过《诗经》,因为那是重要的源头。古籍中甚至记载“不学诗,无以言”,可见正规的说话场合也得引用诗经,才显得典雅。

西周流传的“诗”或许更多,一般相信自从孔子选录为教材,用以传授弟子后,才有三百篇之说。孔子如何解诗?文献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汉武帝以后,通行的是毛亨、毛伥的注解,相传这是源自子夏的“师法”,属古文学派。

毛注有大序、小序、训诂之分。唐代编订《十三经》,《诗经》依然以毛诗为底本,可见毛诗流传到唐代已有整千年历史。到了宋代,疑古风渐盛,朱熹花了很大力气编写的《诗集传》,才一改前人的注释,提出《诗经》录有许多“情诗”①。这以后,大多数人就用近似今文学派的诠释法,去解读那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经》作品,一首首的国风大多都被诠释为民间情歌。

我们今天该怎样读《诗经》?我觉得只看今人的赏析篇章是不够的,那流传了千年的解诗方法,也该受到重视。我们不一定要赞同“经学”家独特的解诗法,但却不能不知古人如何读“诗”,因为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

①  被朱熹《诗集传》判为“淫诗”(情诗)的有16首,其中12首是《郑风》。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7/2021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