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训课程较大的一个转变,是加强了实践(hands-on practice)。
过去,我们注重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的传递,让师范生打好理论基础,冀望日后可以付诸实践。可是,师范生毕业后投入职场,大多是应运服务单位的需求调整,强调务实,抽象的理论成了可有可无的。若然,师资培训课程何须五年?直接到职场插队,边做边学岂不更实在?
强化实践后,我们引进了不少新概念,“研课”就是其一。
研课分组进行,二到三人一组,选择课文后,共同分析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这包括辨析文体、整体感知、评价鉴赏等。成员必须在小组中达致共识。这之后才备课,确认教学方向,厘定目标,选择方法,组织教学,务必使教学有清晰的脉络、针对性强、有可预测的学习成果。
“研课”的高潮在“说课”,即向其他同侪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包括对课文的解读和教学的构思。同侪会参与议课,通过互动交流对教学的构思进行精致的辨析,提高其可行度和效度。
“课研”则是课堂教学的探讨,是“课例研究”(lesson study)的简称。课例是完整的一堂课的教学,有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全过程。它可以是教学录像,也可以是文字的记录。过去,教学录像如凤毛麟角,大多数课例是从网上下载的教学实录。随着公开课的普及,教师的胸襟日渐开阔,乐于提供教学案例让大家评议,优管可以下载很多课例作为研课的素材。
参与课研的同侪,都以平等的身份对话,共商课例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细致可再划为教学构思与教材的一致性,目标的针对性,内容的合理性(包括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适合性),教学脉络的清晰度,实践上的应变能力,以及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他们学习的成果等。
在研课之后,我们再提出课研,主要是让师范生的实践更具真实感(authentic),避免纸上谈兵,隔靴搔痒。如此培训,应该可助提高教师的专业程度。
《星洲日报·东海岸》10/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