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躬行孝道的老者

黄先炳
2021年3月8日

虽然官方的训示来得晚,佛教会还是以信众的意愿为先,新年开放让大家进来拈香拜佛。

疫情已蔓延一年,大家都高喊新常态,但我们可有严正看待何谓新常态?防疫若只有居家一个途径,疫后的局面要如何收拾?更何况疫情还不见有结束的迹象,为何不做更好的规划去面对?

穆斯林朋友告诉我,不管客观环境如何,他们还是会坚持履行日常的宗教责任,礼拜不能免。所以星期五清真寺继续开放,大家自律防疫。所以他支持庙宇新年允许开放,只要把关严格就好。

除夕和初一这两天我都在大门前站岗,确保信众遵守作业程序。信众到来的目的,大多是祭拜先人,其次才是佛前上香。这是一种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过年过节忆念故去的家属,带食物来追思先人在世时的点滴。其中好些还是上了年纪的耄耋老者。由于官方规定70岁以上的长者不能进入,我们只好安排古稀者留守在凉棚。

耆老的表现给我很大的启发。为了给故去的父母上支香,他们是欢喜到来。被阻拦后,虽然脸上有失望之色,他们还是从容坐下等候,让随行的年轻家属入内祭拜。他们或许并不抱有什么崇高的想法,但他们的行为却表现着敦厚的民风。

文化的传承,要靠思想的维系;但传承文化,却不一定靠思想家。像这些老者,他们依然情牵祖上,定时拜祭追念。他们不需要什么理论来支持他们的行为,但他们的行为却充分展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这种行为,比任何拥有思想理论的人来得更鲜明,也更为坚定。

如果去除掉了这种坚持仪式的行为,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不是还可以延续,还是会变得毫不在乎?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我由是联想到教育界,也有那么一群默默耕耘的老师在奉献。他们未必精通理论,但就是本着一种责任感,严守岗位,一直为了教育而服务。他们没有追寻富贵的欲望,也不期待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们只是忠于职守,奉献个己。他们才是教育界的点灯人。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2/2021

289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