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陈诗蓉:我们没有被PISA Shock到?

陈诗蓉
2021年5月20日

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的成实朋子教授,最近应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之邀,来马做了一场“日本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专题讲座。

朋子教授指出,二战至今日本共历经7次的教育改革,其中一次源于2003年的PISA Shock(比萨震惊)。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推行的国际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旨在了解各国的15岁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PISA每三年进行一次,测试项目有阅读、科学及数学。这项始于2000年的国际评估,就像国与国之间比拼的全球性“大考”一样,没有多少国家能不在乎自己的“成绩”与“排名”。当排名下滑或成绩不如预期般理想时,一些国家便会面对PISA Shock。

改变教育方式

PISA Shock这词出现于2001年,用以形容德国对第一届PISA成绩的反应。这个向来对自身的教育体系深具信心的国家,看到自己的排名落在20个国家后头,包括看起来并不起眼,不像竞争对手的北欧小国芬兰时,整个社会一片哗然,轰动不已,相关舆论占据报章长达一个星期之久,有学者形容为Tsunami-like impact(如海啸般影响)。

日本是因为2003年,第二届的PISA测试报告显示成绩下滑而感受到PISA Shock,2009年轮到澳洲。这当中应该还有许多虽然Shock到,却没公开承认的国家。另有一些拒绝被Shock,不愿面对问题,报喜不报忧,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数据来粉饰太平。

PISA的排名关乎国家面子,要承认有PISA Shock需要勇气。承认后如何应对,更是大考国家、民族智慧的事。德国与日本今日的教育成就与他们坦然承认不足,勇于面对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关。它们被PISA成绩Shock到后,不仅关注表面的分数与排名,更重视这些数据所代表的意义,透过深入的解读、分析、检讨,来确认问题,再拟定相应的策略,付诸行动。

比如日本就从注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转向PISA型读解能力的培养,并把提升儿童阅读能力视为国家战略,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还有改变学校课程来扭转局势。德国则改善了师资培训计划与改变国家教育标准等。PISA成绩刺激了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改革,结果不仅成功在接下来的PISA测试中扳回一局,也给国家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正面效果。

我国2009年第一次参与PISA测试,在74个国家当中,三项成绩的排名都是50多,位于榜末的1/3。2012年参与测试的国家有65个,我们一样位居50多,但三项成绩的分数均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2015年则因为技术问题而不被PISA列入排名。奇怪的是,我们竟然完全没有被Shock到的感觉!

此文刊于:东方日报2019年06月08日| 专栏:龙门阵

分享: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