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传达阅读教学理念,推动小学华文教育改革,师范卓越讲师黄先炳博士尝试结合理论与实践,以公开课结合讲座的形式,在全马各地办起数十场阅读教学课程。作为他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十多堂公开课。从开始到现在,阅读教学课程的模式在我们的不断反思中也逐渐改善。
最初,课程安排两堂公开课,高低年段各一堂,分由两位教师执教。观摩了两堂公开课,参与课程的老师会与执教者交流,围绕公开课的方方面面进行研讨。经过几场这般模式的课程,我们发现一些不足。高低年段各一堂课,更多起到展示的作用,较难引发老师们深入思考。老师们不是把公开课当示范课照单全收,就是以主观经验全盘否定。此外,两堂没有交集的公开课,常让讨论失焦,或沦为泛泛而谈。
于是,我们对阅读教学课程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尝试输入“同课异构”的课研元素。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两位教师以各自的教学构思,分开备课,上同一篇课文。2013年10月29日,关丹公民华小举办阅读教学课程。课程中,我与林诗杰老师以三年级《世界上没有的颜色》为教材,进行了首次“同课异构”,为两班学生各上了一堂公开课。
由于是同一篇课文的两堂课,老师们有了对比的素材,思维一下集中了起来,显得异常积极。课前,我们将老师们分成七组,分别针对“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指数”、“教学脉络的清晰度”、 “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学生的满意度” 、“互动程度”等项目进行评点。课后,老师们进入小组,围绕各自负责的项目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后,再由各组派一代表报告成果,执教者针对各组的意见作出回应与商榷。
针锋相对的两堂课,营造了巨大的思维张力与讨论空间。我们能比较两者对教材的解读,追求更准确的把握;我们能对比两者的教学构思,探讨更巧妙的处理;我们能审视两者的教学方法,探寻更有效的策略。而当典型的传统教学,碰上前卫的新颖教学,势必碰撞出思想火花,引领大家一同反思传统,放眼未来。
在中国,公开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已是风风火火。知名教育期刊《小学语文教师》自2010年开始,定期开展“辩课进校园”活动,至今已跑了四十一站,口碑不俗,影响深远。他们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邀请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课后再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研讨。举个例子,“辩课进校园”第一站,蒋军晶老师和李英杰老师执教《趵突泉》,课后围绕“经典散文怎么教”进行辩课。每一次的同课异构与辩课,皆发人深省。
一篇课文,两种教法,正如歌唱选秀节目中同一首歌的比拼,提供了绝佳的评点素材,启发我们的思维。公开课中的同课异构,重点不在于分出胜负,而在于制造辩课的契机、空间与张力,打开教师思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简单来说,同课异构要的,是“大家一起来思考”,而非“大家一起来比赛”。
只要不断思考,教师的专业能力必将提升。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2.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