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黄先炳:别让小学生当折翼天使

黄先炳
2021年2月8日

我和朋友聊小学阅读教学。我说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还要教会他们解读文章,不能停留在文字的应用和表达而已。因此,给他们读什么非常重要。如果读的都是小学生信手就可拈来的,那可要成为折翼天使,不能高飞了。

我以三年级课文《一份特别的礼物》为例。看了课文,教师的思路是:在孝顺的前提下,怎样才算是最有意义的礼物。可是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她的文章只是告诉我们这一点吗?我不同意,相信赛珍珠也不会同意。

我给朋友讲述原文《圣诞节的早晨》。虽然不是教师,但敏锐的他马上抓到原文传达的重点——向父亲证明自己已长大。父亲感受到孩子传达的信息,深情的那一拥抱,正是孩子半个世纪不会磨灭的记忆。

其实,一旦出示原文,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看出这一点。是教材框定了孩子的思维。我们习惯以成人本位去判断孩子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量身为他们制定教材,框死了他们的思维。

十多年前,我的学生引用大陆教师的说法,指出教材可能是童心的刽子手,引起一些反弹。风波平息后,大家在各自岗位努力,开发新教材,拯救了许多折翼天使。

前些时候,我给学生看两幅图:一是课文的插图,画着一群学生背着书包快乐上学;另一是绘本《大卫不可以》的一页,大卫在客厅打球打破花瓶,独自躲在墙角。我问哪幅图更适合作为说话教材。

认为图一的原因是画面一看就懂,是学生每天生活的经历,有话题可说;认为图二的是因为画面隐藏很多信息,可以在讨论中说出各自的看法。反对图一的原因是画面框定了学生思维,只能在定格中说话,话题不能开展;反对图二的原因除了认定图画传达负面信息外,更多是认为学生看不懂画面。

他们的说法,是不是让您联想到折翼和插翅?

儿童有权利接受更好的教育,给他们会飞的翅膀吧!不要折了他们的翅膀,又怪他们不会飞。

《星洲日报·东海岸》17/01/2021

285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