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网站《法情论坛》,近日邀请到中国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来马讲学。徐老师共主持了两项课程,分别是“儿童阅读推广研习营”和“儿童阅读营”,前者对象为语文教师与家长,后者则对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开放。身为课程的策划人之一,我有幸分享了徐老师对于语言学习与儿童阅读的看法,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什么是语言学习?徐冬梅老师说,语言学习必须涵盖“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与“语言文化”才算完整。“语言文字”主要指向听说读写等一般应用层面。“语言文学”则点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最优秀的语言只存在于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一个人的语言,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思考模式、价值定位,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化的根。因此,语言学习绕不开“语言文化”。
徐老师的一番话,尤其适合用来界定母语的语言学习。打个比方,若仅仅学习“语言文字”,情况与一般老外学汉语无甚差别,基本上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应用无碍,但绝对无法领略语言背后的文学经典与悠远的文化传统。老外这么来学习华语问题不大,毕竟他们的母语并非华语,学华语仅为沟通交流。然而,若一个华人也如此学习华语,则势必成为一个没有文学素养、没有文化底蕴的无根之人。
放眼世界,除了中国大陆与台湾,马来西亚是唯一一个以华语进行母语教育的国家。这一点,常令本地的华教工作者引以为傲。然而,就我国近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来说,不晓得我们还能以此骄傲多久。
翻了翻UPSR华文试卷,再翻了翻学校里的华文课本和作业,不禁感慨万千。上课文,只为学习生字新词;语文课,只为学习语法。一堂堂教学为一本本的作业量身定做,我们的“语言”成了什么东西?生字新词?同反义词?修辞法?前后鼻音?笔画笔顺?部首偏旁?主谓复句?动宾短语?掌握了这些“语文知识”,就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就能迈入语文的殿堂,做一个有根的人?抑或是,学生从此鄙视语文,误以为语文就只是“语文知识”这么一回事,甚至对语文产生反感?
或许有人会问,语文不这么教,还能怎么教?我想,由徐冬梅老师策划主编的几套读本指出了一些方向,能够给我们启示。徐老师是中国著名教育组织“亲近母语”的创始人。在徐老师的带领下,亲近母语推出了《全阅读》、《日有所诵》、《我爱吟诵》和《经典童书》等读本。这些读本被中国近百万学生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有所诵》主要编选了世界优秀的儿歌、童谣、童诗和美文,鼓励学生每日诵读这些篇章,从朗朗读书声中感受语文之美。《我爱吟诵》则选入了百余篇适合小学生朗诵的古诗词,并附上诸名家吟诵音频的光盘,让学生从吟诵中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全阅读》收录了适合各年级孩子阅读的文学篇章,绝大部分为世界经典儿童文学,借由节选篇章激发孩子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与热情。《经典童书》则分高、低年段精选了20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冀望孩子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感受文学的魅力,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培养起语感。
语言学习是什么?语言学习该如何涵盖“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我想,徐冬梅老师与亲近母语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她们的答案,似乎也为我们点亮了前方的路。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5.1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