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黄先炳:教师也得做研究

黄先炳
2022年7月12日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是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①。十余年前,教育部倡议小学教师都要具有学士文凭②。最初只是鼓励,教师得自掏腰包深造;后来发现离开50%的目标尚远,教育部已近乎奖励了,教师只要回复手机信息便可报读③。也因此,2011年起,大量的教师读大学课程,国内公立私立大专和师范同步开班,盛况空前。

现今不具大学资格的教师已经是少数。下来当然就会鼓励教师更上一层楼,读硕博了。教育部每年都提供奖学金(HLP)给教师深造,名额还不少。为了确保教师是真的进修,教育部把关也比过去严格。拿了奖学金进修而未能如期考获学位的,还得赔偿违约金。

让教师进修,当然是基于“水涨船高”的原则,希望教师可以更好地栽培国家栋梁。教学是门艺术,却也不失其科学依据。多几分理性,教师将能更好执行任务,不会事事只凭“我认为”,“以我的经验”而行动。

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后,增加了“教育研究”(Penyelidikan Pendidikan)这门课,而且分理论和实践施行两个学期,6个学分。早期只是重视行动研究(Penyelidikan Tindakan)。行动研究是个新的概念,是专为上班族而设,一边做研究,一边还得执行工作,据说最适合学校老师进行。

行动研究的目标并不在成果,而是过程中的自觉④。教师不能用“前测后测”证明自己的行动多成功。要知道,日夜对着一只猫,一段时间后猫儿也会跳探戈;对着一个人教学,只要耐心付出,也会有成果。行动研究可以是老课题,用XX法教识字,用YY法教阅读。重点是教师如何依据理论设计教学,又如何测试学习成果,如何鉴定自己教学上的得失。若发现失败,行动研究鼓励研究者再循环,调整策略再行动。

近年师范学院还扩大了研究模式,如实验性和准实验性、人种志、个案等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法都采用⑤,拓大教师的视野,也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最近我的学生采用人种志研究报道某校何以成功打造校园阅读风气。这是一项描述性的研究项目,必须实地调查、参与、观摩才能做到,间中不乏科学数据的支持。这比起过去把报告当论文的做法要务实得多⑥。

注:

① 教育部于2006年发布Pelan Induk Pembangunan Pendidikan (PIPP)2006-2010的工作文件列出的6大核心发展项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Memartabatkan Profesion Perguruan)是第5项。除了谈到提高录取师范生的条件外,也提到多项教师进修计划,包括Meluaskan dan meningkatkan Penyelidikan dan Pembangunan(R&D)

② 国家宏愿政策Dasar Wawasan Negara 2001-2010列明至2010年,100%中学教师都具有学士资格,小学教师则是50%。为了落实这点教育部在PIPP推出后,在师范学院办Program Khas Pensiswazahan Guru (PKPG) 课程,让小学教师以假期班方式进行学士文凭。唯进度缓慢,目标难以达致。2011年教育部推出另一个计划Program Pensiswazahan Guru (PPG),让本地大专、私立大专和师范学院同步展开在职教师学士课程,至2016年终于落实60%以上小学教师具有学士资格。

③ 那段时间我在学校视察时,一名教师出示手机短信,jawab ya atau tidak,就可以进修了。不过不是全职进修,得工读。

④ 由于这是比较新的概念,大概在上个世纪末才被提出,很多人对这个研究法都感到陌生。一些地方的教育厅还鼓励学校教师做行动研究,把他们的报告当着瑰宝出版,说是让其他教师参考新的教学策略。这是不正确的。

⑤ 师范学院已经出版的研究指南包括行动研究、调查研究survey/tinjauan、实验研究、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y、个案研究。

⑥ 我念硕士课程时,常听到学界批判许多学位论文只是一份报告,没有达到“研究”的水平。论文没有提出什么学术课题,也没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只是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做一份详细的报道而已。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项。

《星洲日报·东海岸》17/04/2022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