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黄先炳:AI批改作文

黄先炳
2022年1月31日

  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作文批改的机器,并已输入我国市场。

日前槟城某单位办了一场AI批改作文的课程,邀请我主讲其中一个课题。我戏言这是请外行人讲课,因为我尚未用过这机器。不过,基于我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以及关心它对教育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接受这个挑战。

我把讲题定为“人机协作,开创教学新机”。“人机”是人和机器的结合;“协作”(collaboration)则是基础教育的一环,要求学习者主动出击,利用外在条件(人或物)与自己互动,强化学习,促进成长。人机协作是未来的教育模式,善驭者得天下。

自电脑被发明后,科学家便致力训练机器“思考”①。半个世纪以来,科技依然在输入与输出之间流连,提高输入容量,强化编程后的输出是重点。俗话说“质从量中求”,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支撑,抑或数据无法有效处理(process),输出的效果会定格在一个小框架,无从大跃进。

上个世纪末,图像和语音识别取得突破,开创了大数据(Big Data)的可能性;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则让机器的“学习力”提高,不再只是机械化的输入和输出的单程式,神经元网络(Neural Networking)让电脑更像人脑功能,可梳理和整合数据,让输出的信息更具人性化。

科技发展到此,人工智能是可以运用到生活各个层面,当然包括教育工作。由于不受限于编程(programming),机器便可以批阅卷子,包括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机器可以根据输入的信息测评打分,也会写评语,就一点也不出奇。

使用批改机器,我们该意识这不仅是商品,而是在和一门科技打交道。它还会不断开发和加强。就像电脑和手机最初面市时,也有人会抗拒;当它不断提高功能,转化为生活的必须时,不使用就意味着跟不上时代了。

我通过问卷调查,看看我的学生对人机协作的反应。敏锐者意识到如果机器可以取代人类工作,教师将会失业。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如果机器可以代替劳动,何须人力?不受情绪影响的机器,可以处理的事情恐怕犹胜于人类。

所幸教师肩挑的是教育工作,是人和人的一种交流,当中还需要更多智慧的判断与抉择,形成有温度的互动,这是机器依然无法办到的。因此,我们并不是让机器代替我们工作,而是与我们并肩作战,相辅相成。机器的强大功能,如果善加利用,教师的工作将更具人性化②,过程也更加科学化③。

教师在“作前指导——写作——课后讲评”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善用机器,将省下不少时间,以在另一方面协助学生。例如解题、开题、布局谋篇、提供词汇、范文、眉批、总批、存档、进度分析等,若有机器的协助,教师则可以更加专注在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从数据中分析学生的兴趣与能力,采取应对的措施,使学生往更好的一面成长。

此外,AI批改机器也可以让学生用以自习自测,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这个过程可以促使学习更加主动,不必依赖教师。

人机协作会是未来的教育模式,不预早思考和操作,机器的“入侵”将使我们自乱阵脚,变得被动。

注:

①  “Can machines think?” 是图灵于1950发表的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的主要议题,被视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起点。  视频讲解

②  相对于人性化的概念是机械化。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的重复性,发作业、出题、批改、写评语等都是。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占据教师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如果有机器可以代劳,教师可避免机械性地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执行其他教育工作。

③ 人是有感情的,工作自然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一旦情绪受到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干扰,判断力便相对降低,或会影响自己的服务表现。机器的操作则不受情绪影响,在某个层面,其准确度反而更加能够保持。

分享:
Wechat Qr

童年书相伴公众号